高岭镇距县城东部5千米,因镇政府原驻地在南、北高岭两村之间得名。近年来,高岭镇依托当地资源优势,鼓励农民积极发展鸵鸟养殖产业,在促进农户增收的同时,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。
在保定盛鸵牧业有限公司的鸵鸟养殖场,一大群鸵鸟在围栏中显得很是悠闲,一边轻松散步一边咕咕觅食,见到过往的人们,还会驻足观察,或伸长脖子瞪大眼睛,或来回踱步“手舞足蹈”,凭实力“卖萌”。养殖场负责人黄志学和妻子肖淑贤刚刚打草回来,正将青草搅拌着饲料撒进食槽,鸵鸟们立即迈动长腿,扑闪双翅,拥至槽前,争相抢食。
饲养员喂食鸵鸟。田莉 摄
黄志学谈起养殖经历时,眼中透着一种热爱和执着。20世纪90年代,黄志学带着新婚的妻子在北京打工,尽管在城市里收入稳定,但心里总是惦记着老家,一心想着能为家乡做点什么。1996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了解到鸵鸟养殖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,市场前景广阔。于是,他就下定决心,引进鸵鸟幼雏,自己的鸵鸟养殖事业就此起步了。
当时,每只幼鸟就卖到1.8万元,夫妻两人拿出全部积蓄,又筹集了一些钱,一次性购买7只幼鸟。没有饲养场地,就养在自家的院子里;没有养殖经验,就买书翻查;没有销售渠道,就骑着车去找销路。“那时候,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有销路,时间久了,家里开销越来越大,却没有任何收入。没办法,我又去上班,留老黄一个人在家看着鸵鸟。”肖淑贤说,后来,老黄骑着自行车驮着鸵鸟肉到保定去找销路,有时候也只能卖个十斤八斤。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,家人渐渐有了反对的声音。尽管如此,夫妇俩从来没想过放弃。
大眼鸵鸟镜头感十足。田莉 摄
刚开始的时候,黄志学也是一名养殖小白。待到对鸵鸟的习性和饲养方法日渐熟悉,他自己研究配饲料,摸索着鸵鸟蛋的孵化,尝试自己做孵化机,钻研鸵鸟疫病防治,又自学了鸵鸟接种疫苗技术……随着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养殖难题,他的鸵鸟养殖也渐渐步入正轨。
一人富,带动全村富。随着黄志学的鸵鸟养殖事业蒸蒸日上,他寻找更适合的养殖基地,不断扩大规模。夫妇俩还带动周边鸵鸟养殖业发展,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。2004年,同村的几户村民跟着他引进鸵鸟幼雏,并学习鸵鸟养殖技术。黄志学主动与这些养殖户保持交流,并热心地传授养殖经验,村民遇到疑难问题,也喜欢向老黄讨教。如今,周边鸵鸟养殖专业户已有80余家。
黄志学的企业已发展成为一家集鸵鸟孵化、养殖、屠宰、加工、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,拥有专业的屠宰加工车间、现代化标准厂房、储藏冷库等设施。每年可加工鸵鸟5000余只,生产鸵鸟皮4000余张,鸵鸟肉产量高达100余吨,预留年加工量30000只,其中公司商品鸵鸟养殖基地养殖鸵鸟1200只。
“手舞足蹈”的鸵鸟。田莉 摄
当提到自己的“宝贝”鸵鸟,黄志学夫妇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:“鸵鸟全身是宝,鸟肉、鸟皮、鸟毛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。它的羽毛是制作羽绒服的上品原料,还能制作成工艺品;鸟皮是优质皮革,可以制成皮包、皮鞋、皮带……鸵鸟的肉肉质细嫩、口感鲜美、营养丰富,有‘肉中红宝石’的美称。此外,鸵鸟蛋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产品,也受到了市场的青睐。”
鸵鸟养殖,还养出了新模式。据黄志学介绍,公司不断完善“企业+基地+农户”的运营模式,实施“寄养代繁”、农户寄养育肥、公司收回销售相结合的方式,形成了集鸵鸟养殖、孵化、育雏、加工、蛋雕等为一体的产业链。这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,望都县鸵鸟养殖年产值已达到1000万元。
“像我这样的特色养殖户,高岭镇还有很多,养殖给村民带来了致富新希望,让村民发展的信心更足,致富步子迈得更快。村民们也都有想法、有闯劲,人们凭着勤劳的双手和十足的干劲儿,带领着更多的乡亲一起发家致富,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。”黄志学如是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