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的是绿色食品,喝的是纯净水,住的是楼房,闻的是稻花香……在刚刚获得上海市美丽生态牧场示范场荣誉的恒健农场里,一头头小猪健健康康地长大。经过210天生态养殖,高品质“猪福侬”品牌猪肉从这里走向万千消费者的餐桌。
一块猪肉,经历养殖、运输、加工,最终安全端上人们的餐桌,过程并不简单。得益于恒健农场创始人在传染病基础理论方面取得的突破,以及崇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,这座“种”在北湖万亩生态水稻田中的农场,从自主设计建设养猪场,到自建高标准饲料厂、屠宰场乃至实验室,探索建立起生态种养循环体系,生产的“猪福侬”猪肉无抗生素、 重金属和激素类药物残留,获得了农业农村部减抗示范基地、农业农村部推介的畜禽养殖机械化典型案例、首批国家级生态农场、首批上海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等荣誉。
在“防”上下功夫
驱车驶近崇明北湖有机农业示范基地,1辆大货车停在基地门口。手机定位显示,这里距离猪舍还有约2公里远。不多时,1辆内部专用车满载着生猪从远处驶来;车停后,农场的工人们开门下车,将生猪转运到大货车上。全程大货车门窗紧闭,司机也没下车。
养殖过程中,最大的威胁和挑战就是疾病。“农场对人员物资进出的管理非常严格,这是我们阻断非洲猪瘟及其他畜禽传染病的防线之一。”见到农场负责人于新花后,她向记者透露,内部专用车每次回去都要进行全面消杀,然后在指定区域进行烘干消毒,最后还要穿越一条消毒通道,才能进入猪舍,一次流程要花去两三个小时。
“我们的初心是破解动物疫病防控难题和环境保护瓶颈,坚持不用药、不用抗生素,生产出优质安全的猪肉,实现食品安全。因此,养猪还得做到以预防为核心的‘治未病’健康管理。”于新花说。
基于防控疫病的整体考量,恒健农场在筑牢外围防线的同时,采用自繁自养的生猪养殖与繁育模式,养殖各环节均实现自动化,每栋猪舍均安装了自主研发设计的全覆盖式喷雾消毒系统,每天定时自动启动消毒,能有效杀灭95%以上的有害菌,防疫效率高。“以核心技术为支撑,系统风险得到控制。因而我们不必专门用药,就实现了高标准防疫。”于新花说。
这一切,都得益于公司在传染病基础理论方面取得的突破。早在20多年前,于新花就创办了上海康得利动物药品有限公司,专门研究养殖防疫技术。1999年,公司在世界上首创性提出传染病发生发展五阶段理论,该理论与相关防控技术在养殖业界不断得到推广应用,并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。“从上海洋山港到包括向化镇在内的上海7个道口,都应用了我们的防控技术。能做到生态养猪,技术是我们最大的信心和底气。”
在“住”上做文章
在地理位置上,恒健农场选址北湖农业基地区域,被万亩绿色生态稻田包围。“当初来崇明选址时,我们发现了这片稻田,就决定要把农场‘种’在这里,按照生态种养结合的高标准进行设计,这体现了我们将生态养殖进行到底的决心。”于新花说。
在住宿上,猪享受的是“星级服务”,三期项目更是创新设计成3层楼房,实现了“楼房养猪”。农场目前共有25栋猪舍,分为配怀舍、分娩舍、保育舍、育肥舍等功能区,采用现代化养殖布局,按照国际动物福利的要求分配活动空间,不仅满足了小猪活泼好动的天性,也避免了猪群密度过大导致的细菌滋生与传播。
猪舍还都装有自动控温设备和地暖,利用绿色能源自动调节温度,让猪舍保持冬暖夏凉。此外,为防止生猪产生抑郁情绪,三期工程的育肥舍设计了巨大的玻璃窗,保证在猪圈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窗外的风景。于新花表示,只有尽力遵循生猪的生物天然属性,使之在健康安全的状态下生长发育,才能最终生产出优质安全的猪肉。
为了减少病害风险,恒健还自主设计了排泄物分离系统,尿液经过专用管道自动输送到污水处理区,粪便则是自动刮出猪舍,大大减少人员流动。恒健独创的刮粪设备由水泥浇铸而成,误差不能超过一根头发丝的粗细,要求之高,一度让专业施工队直言“做不了,飞机场也没这么高要求”。
刮出的粪便也不是环境的“负担”,会输送至有机肥加工中心变成天然有机肥,再通过智能还田控制系统,按季节定时定量输送到稻田中,成为北湖基地优质稻米连年丰收、屡获金奖的重要倚仗,养猪和种稻紧密结合的生态循环生产模式已然形成。
在“吃”上出实招
安全猪肉是饲养出来的,猪的食物是重中之重。为了供应安全优质的饲料,恒健也煞费苦心。
起初,恒健选择和大型饲料厂合作,几经磨合,最终发现很难达到要求。目前,恒健农场的猪饲料均来自自有饲料厂,主要包含杂粮谷物、酸奶发酵菌、鱼粉和植物油等;原粮会进行检测,确保没有有害物残留。“像猪吃的玉米,都是东北绿色基地里产出的优质玉米,饲料里也不添加促生长物,从出生到出栏全程不使用抗生素。”于新花说,虽然饲养成本高了,但是猪不生病、不吃药,这样就能抵消一部分成本。
除了吃的,恒健也没忽略喝的。猪的饮用水在自来水的基础上,经恒健自主研发的净水流程进行深度净化,并且贴心地保持在18-23℃,确保猪喝得舒适。“猪喝的水,在清洁度上堪比纯净水。”于新花说,崇明的环境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