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猪作为一种商品,市场供需关系存在波动很正常。然而,对于传统养殖户而言,缺乏抗风险能力及科学的养殖技术,受到价格周期波动影响很大。
近日,记者来到宣威市,走访了多个生猪养殖村。养殖户们面对今年的低迷行情显得十分淡定,不少养殖户表示,“肉价低,但不影响赚钱。”
这些养殖户底气源于他们的“新身份”也就是家庭农场主。
“上一批猪500头,效益不错,马上扩产了,争取养到1300头。有自动喂料设备等,我和妻子两个人就能把猪养好。”宣威市西宁街道列祖村养殖户杨飙说。他告诉记者,效益不错是因为与神农集团合作,把猪养好价格就好。
宣威市深沟村养殖户解秀云一直在外务工,听说和神农养猪可以赚钱,和妻子回到农村开起了养猪场。“我们是新手,刚开始时就病损了百来头。神农的技术人员驻场手把手教我俩养猪,现在死淘率只有3%。”解秀云说。
与传统养殖户相比,家庭农场主背靠龙头企业,有技术支撑,发展速度较快。
猪价低迷时,企业高于市场价收购,为家庭农场主兜底;不会养猪,企业给予技术和人才支持。那么是否意味着,肉价低谷期时都是企业单方面承担?企业之间的博弈关键点又在哪里?
“要正确看待企业和家庭农场之间的关系,我们双方其实是利益共同体。企业承担了经济风险,合作的家庭农场同样承担着生产风险。企业用科技手段让生产成本不断降低,产品质量不断提升,降本增效也是企业擅长的领域。同时,从选址开始就全方位帮助家庭农场主们降低养殖风险。一直没有提升养殖技术的农场自然也会被企业和市场淘汰。”云南神农农业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祖训说。
相较其他省份,云南养猪成本偏高。神农集团还能一直保持较好的收益,正是得益于走上“企业➕家庭农场”的高质量发展之路,从改良品种、提升设施化水平、工厂满负荷运作等方面发力。摒弃“等猪价上涨”这一赌博思维,“‘猪周期’不是生猪产业的最大问题,破解产业结构、效能等才是关键。”何祖训说。
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,以家庭经营为基本经营单元,从事农业规模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生产经营,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省各地积极引导扶持农林牧渔等各类家庭农场发展,取得了扎实成效。
以生猪产业为例,2022年全省规模养殖场(存栏300头或出栏500头)6640个。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513家,年出栏肥猪399.81万头,比2019年分别增长73.31%、78.68%。随着家庭农场的发展,有效缓解了我省生猪产业中养殖水平不高、饲养成本高、动物疫病防控难等问题。
记者了解到,目前,我省家庭农场数量稳步增长,发展质量日益提升。来自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:截至11月10日,全省共有84451个家庭农场纳入全国家庭名录系统管理,比去年同期增加3939个,增长率4.89%。其中种植业46897家,渔业799家,林业1623家,种养结合9006家,农业服务业57家,畜牧业25012家,其他1057家。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共6267个,比去年同期增加1331个,增长率2.69%。省级示范家庭农场655个,全省家庭农场增长态势良好。
云南网记者 王淑娟